2015年8月11日,美国商会发布《中美知识产权学者对话纪要(2014~2015)》,纪要指出,2014~2015年,中美两国知识产权学者基于2013年对话所取得的建设性成果,分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国首都北京、海南省三亚市就事关两国知识产权关系发展的重要问题进一步展开了深入坦率的对话与交流,并本着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原则,达成了多项新的共识。本年度对话继续得到了中国立法、司法以及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还获得了美国政府的支持。
在本年度的对话中,双方专家选择了知识产权与创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与创新(医药领域)、司法保护、商业秘密、著作权五个专题进行讨论。中美专家一致认为,一套真正公平高效的知识产权体系应当以创新为基、以法治为本、以市场为要,它涵盖并辐射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各个环节。它既有益于中国,也有益于美国,更有益于世界。双方专家在对话中提出了一系列见解,其中既有共识,也有不同意见。与此同时,双方还探讨了需要进一步调研或者专题研究的领域。
在知识产权与创新(技术领域)议题上,中美专家认识到,市场驱动创新是在技术领域建立健康、有活力的生态系统的必由之路。鉴于中国《专利法》已经实施 30 周年,需要审视创新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展望中国创新发展的未来。美方专家提出了中国建立市场驱动创新模式需要遵循的三条建议:(1)把专利申请的质量而非数量作为衡量创新发展的指标;(2)对实用新型专利启动实质审查,同时不把未经实质审查授予的专利作为企业认证或其他政府激励项目的依据;(3)以市场作为鼓励员工申请专利的决策条件,以期在高新技术领域创造成功的商业投资。
在知识产权与创新(医药领域)议题上,中美专家认识到两国医药领域的科学家在开发新药以应对 21 世纪的医疗保健挑战方面有很多成功合作。尽管目前为止中国更多地是提供合同研究服务,但随着中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改善(包括《专利法》、《专利审查指南》、《药品管理法》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在内),中国的潜力将得到释放并成为一个医药创新领先国家。美方专家建议以正在进行中的《专利法》、《药品管理法》的修订为改革契机,对专利链接制度进行完善并对新化学实体的临床数据提供有效的保护,同时还建议就医药发明协调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其他 IP5 专利局(即美国专利商标局、欧洲专利局、日本特许厅、韩国特许厅)的专利审查标准。
关于司法保护议题,为支持法治建设工作,中美专家着重讨论了目前中国法院的结构、法院的中立性与司法透明度、案例指导制度和司法独立等问题,并认为这些领域已经成为中国司法制度进一步改革的重点领域。
关于商业秘密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商业秘密保护获得了很多关注和讨论。商业秘密保护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至关重要,并随着科技发展、劳动力流转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和产品流动变得愈发重要。美国正在对其商业秘密立法框架进行改革,而加快商业秘密改革步伐也同样会使中国受益,因为商业秘密在中国获得的保护与专利、著作权和商标的保护及执法水平尚有差距。
关于著作权问题,专家们认为,在著作权领域,美国和中国的利益高度一致。有益于美国创作者的政策同样有益于中国的创作者。中国的著作权执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执法。然而,盗版仍然是中国创意产业增长的最大阻碍。要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加强执法,减少盗版产生的机会,还应注重市场与法律的互动,增加著作权人的市场准入机会和投资机会,完善创作环境。专家们重点讨论了与新技术和新兴商业模式相关的四个问题:多媒体盒子对著作权的影响、云服务环境下的软件著作权保护、体育赛事节目直播的保护依据、网络环境下的音乐著作权保护。